宁波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是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也是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在目前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宁波市仍处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建设投入巨大,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形势和挑战:
(1)宁波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特别是台汛期暴雨和持续性降雨多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2)宁波市工业技术发达,每年大约排放4亿吨含重金属废水、50000吨固体废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氰化物等剧毒成分及Cr、Zn、Cu、Ni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极易造成场地地质的重金属污染,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3)宁波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形成“二环十射四连四疏港”的路网布局。由于宁波属于滨海深厚软土地区,大规模公路建设对路基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超软土地基处理和固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4)宁波地下空间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地下工程建设和运维的风险多,防控压力很大。同时以地下工程为载体的绿色可再生节能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5)宁波轨道交通建设进入新阶段,第三轮规划中将建设6、7、8号线,总里程约 106.5公里,估算总投资 875.9亿元。工程建设对地下工程的智慧感知与风险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基于上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加上宁波地质环境复杂,涉及山区、平原与滨海三大区块,宁波市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岩土与地下工程学科的强力支撑。加强滨海岩土与地下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服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和智慧监测系统对促进工程质量提升与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复杂灾害环境下基础设施渐进破坏机理、滨海地基基础长期承载性能和失效机制、地下工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滨海岩土体的多维物理场力学行为、地下基础设施灾变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有成员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浙江大学求是教授”1人,3人入选宁波领军拔尖人才。已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中朱大勇教授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金奖、安徽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
表1 滨海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位 |
主要研究方向 |
1 |
李焯芬 |
教授/院士 |
博士 |
边坡工程、地下工程 |
2 |
朱大勇 |
教授 |
博士 |
边坡工程、地下工程 |
3 |
凌道盛 |
教授 |
博士 |
数值计算 |
4 |
王建新 |
副教授 |
硕士 |
地下工程 |
5 |
方鹏飞 |
副教授 |
博士 |
基础工程、地下工程 |
6 |
王文军 |
副教授 |
博士 |
地基处理 |
7 |
徐浩峰 |
副教授 |
博士 |
地基处理 |
8 |
王忠瑾 |
副教授 |
博士 |
基础工程 |
9 |
王恒宇 |
讲师 |
博士 |
环境岩土工程 |
10 |
程潇 |
讲师 |
博士 |
地基处理 |
11 | 孟志刚 | 讲师 | 博士 | 地基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