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学院自建校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了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其中涌现了大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教师,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出“青砼时代”——土建学院优秀青年教师专访系列,让优秀的青年教师们带领大家砼话专业,砼建未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于学术之道路,破釜沉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于教育之事业,乘风破浪。
“教书育人,成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能够和学生这样年轻的群体共同成长,帮助他们成就自身的同时也获得认可与支持,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土建学院的徐亦冬教授,十七年如一日,不论是立身三尺讲台还是埋身于实验室,都矢志不渝,成绩斐然。
徐亦冬老师初步接触科研,与自己就读本科期间所上的土木工程材料课有关,这也是现如今他每年都会给本科生教授的课程。“这是专业学习以来,第一门实验最多、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门课。”这门课精彩的教学和生动的实验安排,使当时的徐亦冬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本科阶段的徐亦冬老师在做好课内课程学习的同时,课外也主动找老师做实验,对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解。也正如此,兴趣引导他在土木工程材料领域里不断学习探索。
徐亦冬老师长期从事可持续土木工程建造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担任学院滨海工程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宁波市科技局项目7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建筑材料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Sustainability期刊客座编辑、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会刊Structural Concrete杂志编委(2018-2020),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CCH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检测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固废专委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再生混凝土专委会委员。2014年获宁波市优秀教师称号,2017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019年获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称号,2020年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现如今他带领课题组在可持续土木工程建造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这便是徐亦冬老师心怀热爱的最好证明。
成功路上少不了种种坎坷。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和失败,徐亦冬老师笑呵呵地说:“这样的经历太多了。课题申请不成功、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设备缺少…...丧气懊恼是常有的,但还是要多想办法解决限制和挫折。”因为常年和学生打交道,从不接触游戏的他也生动地将科研比作“副本”,“失败也是积攒经验的过程,等经验条满了,等级自然就会升上去了。在此之前,不能太功利性。”
徐亦冬老师在自身从事科研的同时,也尽职尽责做好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引领工作。作为工管181班的班导师,他关注着班级同学的变化发展,关心着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状况,引导着同学们在本科期间找到自身方向,实现个人充分发展;作为浙江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硕士生导师,他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让每一位硕士研究生的长处和特点,都能在课题中得到锻炼和发挥。
因为任教一门课程,学院里的大多学生都与徐亦冬老师有过接触,发现大家口中的“教授”,也是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徐老师上《土木工程材料》课,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在上课时很严格,不允许我们使用手机,大家都害怕他‘抓’到我们。但课下他其实很平易近人,细心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也能和我们聊聊最近的时事新闻,你要是来参加学院开展的‘冬哥学术沙龙’活动,就知道徐亦冬老师多么平和又幽默了。” 几位19级的本科生这样说道。“冬哥学术沙龙”是土建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特别推出的支部党员教师为学生服务干实事的品牌系列活动,旨在围绕学术研究、学科竞赛、考研等方面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了解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升学院考研升学率、引导学生高层次就业,为学院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访谈徐亦冬老师之前,我们特地问了问几位研究生对徐亦冬老师的印象。“老徐人很好,也很负责”,徐亦冬老师非常平易近人,课题组的研究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徐”,“老徐每周都会开一次组会,正是因此拉进了我们的距离,我感受到导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更像是科研路上的大家长,指导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徐亦冬老师认为,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践行了十二个字:指明方向、提供机会、“逼”你成功。对于每一项正在进行的实验和项目,徐亦冬老师会不断在现有结果的基础上对原先思路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以便及时纠偏,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徐亦冬老师从不拘泥于课本理论,而是让学生参与课题的实施,抓住成长锻炼的机会;对每一个任务和短期工作,徐亦冬老师也会和学生约定好截止期限,使其能够按计划稳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在一定限度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过程可能会有些阻碍痛苦,但对于他们的未来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徐亦冬老师几乎每年都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成长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有胆量去做他们之前不敢想或不敢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时常带给徐亦冬老师一些惊喜,比如徐亦冬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团队曾获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三等奖、多次浙江省挑战杯三等奖以及校内挑战杯特等奖、学校创业“金点子”大赛三等奖等荣誉,他本人也多次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如今,教学与科研已经融入了徐亦冬老师的人生轨迹。在这样一份事业中,他和学生是并肩前行,共同耕耘收获的。徐亦冬老师在理工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一批批学生,这既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传承,也是得偿所愿的自我实现。“接触年轻的群体,带给了我年轻的心态,也给我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面对变化着的世界。”从学生身上,徐亦冬老师总能看到年轻人的朝气,也能学到许多平日工作里了解不到的知识,也正有着这般亦师亦友的关系,让生活中喜静沉稳的他,也会充满活力的和学生一起爬山烧烤聚聚餐。
访谈最后,提及当今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徐老师的回答是:静得下心。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学习,坐得住才更容易成功。“考研复习,比起知识,坚定履行日复一日的规划安排更加重要,一定要有耐性。当然,也要合理安排、科学训练。”
以师者之德树人,以仁者之爱育人,言传身教,谆谆教导;潮头勇立,恪守初心,徐亦冬老师以坚守教育的执着,绘出了这个时代科研工作者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