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寻访优秀毕业生金姝莹:做梦想的践行者

【来源:未知 | 发布日期:2015-05-03 】

金姝莹,女,汉族,19921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10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大赛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浙江省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

 

有人问,在大学期间我最自豪的是什么事?我想到的,不是每年的一等奖学金,也不是各类学科竞赛的奖状,更不是在男生占主导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做学生会主席,而是两个暑期的志愿者行动,是精心的筹备和组织后可以筹集到近10万元的款物为农民工子女助学,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们去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热心公益,担当社会之责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全国有近200万外来务工子女失学,近半不能入学时,这个数据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我便希望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尽可能多的孩子们融入城市,能有一个机会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我和同学冒着七月酷暑一家家地到孩子们家里去走访,当看到孩子们的家距离公交车站仍然要步行五十分钟,有的家只是用油纸包裹着屋顶的靠墙棚子,有的三户人家挤在十几平米的阁楼时,心情异常的沉重。我们一起策划组织了2011年“我的大学梦”宁波城市建设者子女暑期励志夏令营活动,通过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之间的结对伴学,让两类家庭的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生活、一同进步。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孩子们,我们奔走呼告,积极联系企业和媒体,建立起企业参与慈善的纽带。很快,夏令营的事迹被十六家媒体报道,我们搭建的校企协作慈善平台也被多家企业获知,其中有一些企业主动要求与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结对。本着对企业负责,对孩子们公平的原则,我们在家访的基础上,又询问了他们校长、老师的意见,建立起真实可靠的学生家庭情况数据库,并结合孩子们夏令营期间表现,反复斟酌,最终确定结对名单,协助慈善企业与受助学生完成结对,并在后续工作中以第三方身份定期了解受助学生学习生活动态,督促企业慈善基金及时到位,帮助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阳光慈善关系。

当看到孩子们将写有自己名字的爱心牌贴在结对榜上,尽情地涂画着心中的未来,倾情地沉浸在音乐课堂,新奇地学习着象棋、围棋时,不禁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只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课堂学习新的知识,体会到他们是社会的小主人,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梦想,铸就一份信念,相信自己,“大学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童话!

2012年,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大氛围下,浙江省“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公共价值观提出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外来务工子女们的价值教育不可或缺。这次,我和我的志愿者团队积极联系地方政府、慈善企业、民工子弟学校,共筹得现金5万元,物资3 5 2 5 0元,款物共计8 5 2 5 0元,招募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等1 0 4名大学生青年公益志愿者,以“1 + 1”结对的形式,为65名留甬过暑假的民工子弟儿童提供为期一月的免费“价值实践教育”夏令营,解决了他们“暑期看护真空期”问题,并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课程和活动,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公民意识培养”“传统道德教育”“素质拓展提升”四板块实践教育内容,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价值认知、树立科学价值观念、实践良好价值行为。在这一个月中,我们将宁波市道德模范请进夏令营课堂,充分发挥草根模范在孩子们心中的影响力;带着孩子们走进社区尝试做了小小志愿者,深切体会付出后的快乐和幸福。

其实在做志愿者,与孩子们相处期间,我从这些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8岁的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要给全家人做饭,9岁的小丫头会在家访时说:“哥哥姐姐留下来吃饭吧,我们家还有两包方便面呢!”……艰苦的生活条件让这些孩子身上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懂事,但清澈的眼神仍在述说天真的童年。孩子们可爱的瞬间被记录在志愿者的相机里,经人民网、宁波政府网等媒体报道,呼吁起社会各界对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为这些孩子开辟了新的受助途径。

暑期的夏令营虽然短暂,但我的志愿行动却从未间断。大二担任学生会部长时,就曾在学校主办过“爱心义卖”等活动,服务民工子弟学校实践教学,建立了长期合作,而从那时起,这项活动也成了学生会传承的活动,秉承了大学生奉献于社会的精神风貌。在担任班长期间,曾主办过班级DIY爱心风筝义卖、废旧报纸书籍收集等活动,努力打造“一班一品”,树立独属于班级的青年公益志愿者班级风貌。

求真务实,力求全面发展

学习与成长是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就必须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言谈举止不仅是个人的习惯,更是做人的姿态。所以大学以来,无论是对于学业,还是学生工作,必须坚持的就是责任心和踏实严谨的态度。这也是我在担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的同时,保持每年一等奖学金的唯一“秘诀”。

大学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机会不断地去尝试和创新。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为结构设计大赛做准备的时候,那时,六七十个人挤在结构教室通宵地制作自己的模型,斯斯文文的大学生瞬间恢复了工科生的本色,挽起袖子俨然一名名专业木工。累了,教室外面的草坪上坐会儿;饿了,自然有同学自告奋勇地骑着小自行车去给大伙儿采购夜宵。虽然是比赛,其间弥漫的,更多的却是学长教学弟,一起研发新结构、自创新工具的乐趣。随着校赛、浙大赛的层层筛选,留在结构教室的小组越来越少,比赛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每次做完一个模型,当有力的鼓风机声音在深夜安静的教学区奔跑时,当又一个模型倒下,又一个模型岿然不动时,所有人围在一起分析结构时,明白了所有的坚持和努力意义都在于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自信和自豪!

正如结构设计大赛这样的小组那样,我最珍惜的,就是所在的团队。无论是班级,还是学生会,不仅仅是我们共同努力过的地方,最宝贵的收获却是一份份微小的感动。晚会前,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和每个节目的一遍遍审核修改;晚会时,后台忙碌的身影和前台有条不紊的精彩节目;晚会顺利落幕后,疲倦的神色和留在合影中自豪的欢笑与泪光……就这样,快乐和感动从不曾离开,一路上,我都用自己坚定的脚步,努力成为一个睿智大气的当代大学生。